首页 资讯 正文

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

体育正文 85 0

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

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

5月26日,云南昭通,在鲁甸县香葱标准化基地(jīdì),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搬迁的群众正(zhèng)与当地村民一起在田间拔葱。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(jiànxí)记者 卢健/摄 在云岭高原的(de)褶皱里,易地扶贫(fúpín)搬迁的故事正在续写。这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位移,更是一场关乎生存、幸福与未来的深刻变革。当脱贫家庭(jiātíng)走出大山,如何让他们在新(xīn)的家园扎下根、开出花,成为云南乡村振兴路上必须破解的命题。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(xiāngcūn)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(de)收官之年。不久前(bùjiǔqián),中青报·中青网(zhōngqīngwǎng)记者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和曲靖市,参加了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指导、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”主题采访活动。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(rénkǒu)最多的(de)地级市,昭通市11个县(市、区)中有国家(guójiā)乡村重点帮扶县8个、省级重点帮扶县2个,635万户籍人口中有脱贫人口185.07万人(wànrén)、“三类人员”(即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、突发严重困难户)25.4万人。 曲靖市则是国家乌蒙山片区和石漠化片区交织的(de)连片特困地区。2014年年底,全市有5个贫困县(pínkùnxiàn)、50个贫困乡,贫困发生率(fāshēnglǜ)高达14.76%,是云南省农村贫困面(pínkùnmiàn)最广、贫困程度最深的州市之一,也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 精细服务,织就社区(shèqū)温暖网 易地扶贫搬迁,不仅(bùjǐn)是地理位置的迁移,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。如何让习惯了山居(shānjū)生活的群众(qúnzhòng)适应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,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。 作为全国最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(bānqiān)安置(ānzhì)区,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承载着3.9万搬迁群众(qúnzhòng)的安居梦。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熊娟深知,要让群众“稳得住”,必须(bìxū)解开他们心中的“千千结”。 “5年前刚搬来时,很多老人连电梯都不敢坐,垃圾也不知道往哪儿扔(rēng)。”熊娟回忆道。为此(wèicǐ),街道组建了24小时志愿服务队,从教老人使用电梯、指导垃圾分类这些(zhèxiē)生活细节入手,逐步消除搬迁群众的心理(xīnlǐ)隔阂。 在卯家湾安置区,一种(yīzhǒng)名为(wèi)“红黄绿”的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该模式建立“红黄绿”识别机制,对独居老人、空巢老人等特殊重点人群标记为“红色”,对年人均纯收入高于8700元(yuán)、低于1万元(wànyuán)的人群标记为“黄色”,对稳定(wěndìng)脱贫户标记为“绿色”。 针对(zhēnduì)不同颜色标记的(de)群体,社区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,实现精准服务。例如,对“红色(hóngsè)”群体,社区组织楼栋长、乡村干部每天随访,提供生活照料、医疗救助等服务;对“黄色”群体,每周跟踪,了(le)解其生活状况,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;对“绿色”群体,每月监测,关注其发展需求,提供创业(chuàngyè)就业指导等。这种“红黄绿”治理机制,实现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、精准化,有效(yǒuxiào)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。 5月26日,在卯家湾景(jiāwānjǐng)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25岁的志愿者余德翠与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分享了她的故事,长期在高原劳作赋予这个(zhègè)25岁姑娘深红色的肤色。“以前在昭通市梭山镇(shānzhèn)黑寨村,出门就是爬坡上坎。”回忆起海拔2000米的山居岁月,余德翠看到现在孩子们(men)上学方便很多,学校也更好,“一个月除了志愿服务,我还会(huì)给(gěi)社区做些卫生工作,可以挣1400多元。” 她丈夫在浙江金华服装厂工作。“他上个月(shànggèyuè)只拿了4000元出头,以前加班费算上能有6000多元。”受美国政府前几个月滥施关税(guānshuì)的影响,她丈夫所在工厂的订单减少了,收入也随之降低。但余德翠的眼里(yǎnlǐ)没有怨怼,反而有几分淡然,“现在最安心的是老人身体好转,药钱可以省下来了,大娃在义务教育阶段(jiēduàn)也不用(bùyòng)花钱。” 记者从云南(yúnnán)省农业农村厅(tīng)了解到,目前云南有近80%的脱贫人口和“三类人员”都在沿海城市的外贸(wàimào)工厂(gōngchǎng)打工。受此前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影响,今年一季度云南省返乡回流人员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。经统计,截至(jiézhì)5月底,全省返乡回流脱贫人口6386人,已转岗再就业5706人,占比89.4%。 除了日常关怀,卯家湾安置区还注重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(wénhuà)生活。新时代(shídài)文明实践所、乡愁(xiāngchóu)馆、广场等文化活动(huódòng)设施的建立,让搬迁群众在新的家园找到了归属感。熊娟告诉记者,今年春节期间,许多家庭不再执着于回旧址过年(guònián),而是选择在安置区迎接新年,这就是对社区融入的最好诠释。 多措并举,点亮就业(jiùyè)希望灯 “这是我的(de)第一份工作,我挺喜欢的。”女工徐彩芬的语气中带(zhōngdài)着一丝感慨。2018年,因为心脏问题,她做了开胸手术,丈夫又高位截肢,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,只能(zhǐnéng)依靠每月2000元的补助(bǔzhù)艰难度日。 大女儿选择在昆明学医,希望可以治好妈妈(māmā)的病。二女儿虽然考上大学,却因为家庭困难,放弃了念书。“妈妈,我放弃了,家庭负担太重了,我不读书了,我挣钱给(gěi)爸爸换假肢。”回忆起二女儿的话,徐彩芬的眼睛一下子红了,她一边说着(zhe)一边用针挑着校服(xiàofú)上的线。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复兴佳园安置(ānzhì)点务工车间的工作,为徐彩芬一家带来了(le)希望。她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,可以补贴家用,两个女儿也看到了生活(shēnghuó)的曙光。大(dà)女儿在学习之余兼职,二女儿也工作了,为家里分担压力。 5月28日中午,当记者(jìzhě)问起徐彩芬第一笔工资(gōngzī)的(de)用途时,她只说了一句话:“作为娃娃的生活补助。”而当记者问起孩子们在工作后有没有给她买过什么难忘的礼物时,这位母亲的泪水夺眶而出,“娃娃们给我(wǒ)买了一个(yígè)按摩仪,想着不在我身边的时候给我捏捏肩。”她边说边用衣服擦眼泪。 在宣威市复兴佳园安置点的务工车间(chējiān)里,缝纫机滴答作响,几十名女工(nǚgōng)埋头工作。车间空旷,但她们守在自己的一平方米工位上(shàng),像徐彩芬一样,承载着家庭的希望。 宣威市复兴佳园是云南省19个万人(rén)以上安置(ānzhì)点之一,也是曲靖市(qūjìngshì)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。2024年复兴佳园共有劳动力5613人,实现就业5354人,就业率达95.4%,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,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3.2万元(wànyuán)以上。 社区对有一技之长、有创业意愿(yìyuàn)的群众,给予1万元的创业扶持和10万元的低息无担保(wúdānbǎo)贷款(dàikuǎn)支持(zhīchí),鼓励自主创业87人。对因照顾老人、子女等原因不能外出的群众,通过开发公益性(gōngyìxìng)岗位、建设扶贫车间、对接周边企业等措施,实现就近就业1307人。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工、缝纫、家政、餐饮等技能培训,发放(fāfàng)务工、交通补助等措施,鼓励外出就业,实现省内外转移就业4358人。 站在昭通市鲁甸县香葱标准化基地里(lǐ),田间的(de)葱香扑面而来,不少卯家湾安置区易地搬迁过来的群众正在田间拔葱。他们说,根据(gēnjù)工作量,他们一天大概能挣100元到200元不等的工资。 目前,基地(jīdì)的香葱一年可收获4茬(chá),每茬亩产量1.5吨以上(yǐshàng),每亩香葱年产量(niánchǎnliàng)6吨以上,产量比非高标准农田增加70%以上,每年可实现香葱总产量3万吨以上;均价提高到4200元/吨,比一般农户散卖增加23%左右,基地香葱年产值达到1.26亿元以上。 鲁甸县桃源乡(xiāng)乡长桂秘告诉记者,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,桃源乡的(de)香葱产业每天可吸纳务工农户500余人,每年实现周边群众及卯家湾安置(ānzhì)区务工20万人次,每年实现务工收入3000万元。 “现在大家打招呼(dǎzhāohū)的方式(fāngshì)都变了——以前是‘吃过了没?’现在是‘走咯,拔葱去咯!’”桂秘说。 完善配套,筑(zhù)就幸福安居梦 在宣威市复兴(fùxīng)佳园旁边的复兴街道第二完全小学(以下简称“复兴二小”),一个班的孩子正在上象棋课(kè)。电子屏上写着(zhe)“炮二平五,马8进7”的字样(zìyàng),老师在台上讲着一个残局的解法。教室里的书架上,整齐地放着各类书籍和几盆花草。 在另一间教室里,墙面上是孩子们工整书写的古诗,后方的黑板上则是“爱生命防(fáng)溺水”的宣传板报(bǎnbào)。教室的“心理角”挂着一个纸质的心理小树洞,一名学生(xuéshēng)告诉记者(jìzhě),当他们有心里话不知道向谁诉说,就可以写在小纸条上丢进去。 学校会为易地搬迁(bānqiān)家庭(jiātíng)的学生建立家庭档案,以方便(fāngbiàn)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,防范潜在风险。复兴二小(èrxiǎo)的副校长繆春英告诉记者,“比如孩子一个(yígè)人在家睡过头了,或者家里遇到一些麻烦,影响了孩子的读书,老师们都会及时去帮助孩子,我们也会联系社区一起帮助他们的家庭。” 作为宣威市最大的(de)易地扶贫搬迁(bānqiān)安置点,复兴佳园为保证搬迁群众子女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,配套的复兴二小和幼儿园于2019年12月2日(rì)开始招生,招生当天小学仅有16人,幼儿园5名幼儿,如今小学在校学生(zàixiàoxuéshēng)1267名,幼儿园306人。 “我校现有留守儿童700多人,孤儿11人,事实孤儿18人,持有残疾证残疾儿童46人,一部分(yībùfèn)随班就读,不能(néng)随班就读的采取送教上门,我们不抛弃、不放弃任何一个(gè)孩子(háizi),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合他的教育。”复兴二小校长唐英说,对于(duìyú)12个因为残疾不能随班的孩子,学校开启了“送教上门”服务,为孩子们量身(liàngshēn)定制教案(jiàoàn),一堂又一堂的送教课,一沓又一沓的教案,都是在老师们下班后完成的。 复兴(fùxīng)佳园的物业(wùyè)工作人员何芬琼告诉记者,复兴二小是复兴佳园“5分钟教育圈(quān)”的一环,除此以外,社区还打造了“5分钟办事圈”和“10分钟生活圈”,设立人社、民政、教育等“服务窗口”,为群众提供“一条龙”“一站式”服务,让(ràng)搬迁群众享受便捷的生活。 因为孩子生病(shēngbìng),何芬琼家庭负债30万元。得知她(tā)的情况后,社区书记为她介绍了这份工作。6年(nián)时间,她们家的负债已还清大部分。“搬来后,孩子上学也(yě)方便了,我们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。”何芬琼说。
五华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声有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