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大别山精神讲给更多年轻人听!湖北这位英烈讲解员亮相国新办记者会
把大别山精神讲给更多年轻人听!湖北这位英烈讲解员亮相国新办记者会
把大别山精神讲给更多年轻人听!湖北这位英烈讲解员亮相国新办记者会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涂梦蝶 李晓梦(lǐxiǎomèng) 杨怡琴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(yú)2025年6月6日下午举行(jǔxíng)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,请退役军人和(hé)退役军人工作者代表围绕“退役不褪色 建功(jiàngōng)新时代”与(yǔ)中外记者见面交流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省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游客接待(jiēdài)中心副主任程星讲述了她作为一名英烈讲解员,感受到的英烈精神,和为讲述英烈故事所做的创新尝试。
老红军的11封(fēng)家书感动“00后”观众
程星说,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英烈讲解员,她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:那些泛黄的照片和久远的故事,怎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年轻人的心里?在整理一位(yīwèi)老红军(lǎohóngjūn)的11封家书的时候(shíhòu),他们发现,这位老红军在最后(zuìhòu)一封信中(zhōng)这样写道:母亲(mǔqīn)大人请不要担心我,现在抗战紧急,等胜利再回家奉敬母亲大人。程星把这个细节融入讲解中,听众中有一位“00后”小姑娘,当时听完讲解之后就红了(le)眼眶,说:“原来英雄也会想家。”
程星讲述的这位老红军的11封家书,现在就保存在红安县(hóngānxiàn)档案馆。它的作者是(shì)红安籍老红军张天伟。
张天伟,1911年出生于湖北黄安(今红安(hóngān)),2015年6月5日因病逝世,享年105岁(suì)。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,193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,参加过长征。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部(jūnbù)作战参谋、抗大四大队队务处主任、延安(yánān)经济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总卫生部直属疗养院政治委员(zhèngzhìwěiyuán)、华北办事处(bànshìchù)政治部副主任,二野女子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。
红安县(hóngānxiàn)档案馆藏张天伟抗战家书11封,是他(tā)于1937年3月至1942年7月随军驻扎陕西泾阳县云阳镇、甘肃庆阳县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司令部和在(zài)(zài)延安抗大学习时写给母亲(mǔqīn)、族叔、胞兄等人的。这些书信原本是由张天伟母亲藏在老家屋顶的瓦片下面。在20世纪70年代末,张家(zhāngjiā)人翻修老房子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些珍贵的书信,后来由其子女于2017年3月移交至红安县档案馆。
这些书信既有用毛笔书写的(de),也有用蓝色墨水钢笔(gāngbǐ)书写的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(shíqī),书信内容主要是向母亲和家人汇报(huìbào)自己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情况,对国内的形势看法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必胜、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强烈信念。
张天伟1938年8月在(zài)(zài)庆阳给母亲和胞兄张天旺写的一封信表达了(le)其对母亲和家人的关心,向母亲汇报了个人(gèrén)学习生活情况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知大人身体安康,家事略知,但家中一切男是无不关心的。现在母亲寿有七旬了,儿祝你身体健康!”“如果是请假回家,暂时是不可能,国家的环境也不容许,(我)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(gǎn)出中国再请假回家奉敬大人。”表明了个人坚定的抗战立场与决心。另外,张天伟还在这封信中(fēngxìnzhōng)叮嘱胞兄张天旺要团结(tuánjié)乡邻,共同(gòngtóng)抗日,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。
“英雄也曾经是非常鲜活的少年(shàonián)”
程星说,作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阵地,在纪念馆里展出的不仅是这些英烈革命斗争和壮烈牺牲(zhuànglièxīshēng)的场景,也有他们(tāmen)工作(gōngzuò)生活中的片段(piànduàn)。“我们想告诉大家,就(jiù)是英雄也曾经是非常鲜活的少年,他们有着千百种可以选择的人生,但是他们却毅然选择以热血来写就这个忠诚。”
程星说,在(zài)纪念馆里有一个全景多媒体体验区。“每当游客在体验之前,我都会去设置这样一道(yīdào)选择题:大家即将看到的是(shì)1927年黄麻起义战斗的场景,一面是需要带领突围出去的战友,一面是猛烈攻击下的炮火,如果是你你怎么(zěnme)选择?很多大学生在体验完之后都会感慨(gǎnkǎi),说当年英烈们用青春做出的选择题,今天轮到我们(wǒmen)接卷了。通过这样一种互动(hùdòng)的方式,大别山精神不再是空中楼阁,而是根植在每个人的人生考题里。”
程星说,他们还组建了(le)一支青年红色宣讲演绎团队,由馆内的(de)“95后”“00后”讲解员担任演员,用红色短剧的方式来演绎英烈故事,很多青少年看后纷纷留言:用青年来感染青年,更让人充满力量,激情澎湃。“这些工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(tǐhuì)到(dào),红色传承并(bìng)不是把历史装进玻璃展柜(zhǎnguì)里,而是要让大别山精神成为流动的星河。当我们用年轻化的语言来构建讲述方式,用当代的价值(jiàzhí)去激活历史记忆,那些久远的故事就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。”
守护(shǒuhù)民族根脉,点燃未来星火
程星不仅(bùjǐn)是一名(yīmíng)英烈讲解员,也是一名全国(quánguó)人大代表。她说,人大代表和讲解员的双重身份,让(ràng)她既在履职中推动制度保障(bǎozhàng),又在讲解中传递精神力量。她一直努力以三个融合来讲好英烈故事,首先就是履职和传承的融合。“作为代表,我会把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建议,推动相关工作更加贴近现实和受众的需要,更加立足于时代。同时(tóngshí)我也会重点关注英烈褒扬工作、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等。因为(yīnwèi)我希望我们的英烈故事是有迹可循,有物可看,有情可寄的。”
其次是故事和时代的(de)融合。程星说,作为讲解员,她(tā)积极尝试运用英烈家书、日记等生活素材,从这些小切口中去(qù)展现平凡中的伟大,同时还针对(zhēnduì)“内卷”“躺平”等社会上的热点话题,用英烈的故事探讨信仰与选择、个人与时代,来强化精神传承的真实感。
再次是双重视角和使命的(de)融合。程星说,两种身份、双重视角让她更加(gèngjiā)明白,传承(chuánchéng)信仰既要扎根历史,也要回应时代。“记得我在讲解中接待过一位老人,当时他流着泪(liúzhelèi)抚摸英烈墙上的名字说,感谢我们记得他们。就在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责任(zérèn)在肩的使命的重量,也意识到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要性。”
作为(wèi)人大代表,程星通过提交议案建议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(lìyòng),让英烈之名真正地转化为奋进的力量。她曾目睹,清明祭扫的时候,有一群小学生和军人相遇,他们不约而同(bùyuēértóng)地相互敬礼。“我(wǒ)看到了清澈的爱(ài),只为中国的画面,我也把这种感动变为行动,让制度和精神一同去发力。”她说,无论是履职建言还是讲解发声,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,就是守护民族根脉,点燃未来(wèilái)星火。
更(gèng)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(qǐngwù)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涂梦蝶 李晓梦(lǐxiǎomèng) 杨怡琴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(yú)2025年6月6日下午举行(jǔxíng)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,请退役军人和(hé)退役军人工作者代表围绕“退役不褪色 建功(jiàngōng)新时代”与(yǔ)中外记者见面交流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省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游客接待(jiēdài)中心副主任程星讲述了她作为一名英烈讲解员,感受到的英烈精神,和为讲述英烈故事所做的创新尝试。

老红军的11封(fēng)家书感动“00后”观众
程星说,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英烈讲解员,她经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:那些泛黄的照片和久远的故事,怎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年轻人的心里?在整理一位(yīwèi)老红军(lǎohóngjūn)的11封家书的时候(shíhòu),他们发现,这位老红军在最后(zuìhòu)一封信中(zhōng)这样写道:母亲(mǔqīn)大人请不要担心我,现在抗战紧急,等胜利再回家奉敬母亲大人。程星把这个细节融入讲解中,听众中有一位“00后”小姑娘,当时听完讲解之后就红了(le)眼眶,说:“原来英雄也会想家。”
程星讲述的这位老红军的11封家书,现在就保存在红安县(hóngānxiàn)档案馆。它的作者是(shì)红安籍老红军张天伟。
张天伟,1911年出生于湖北黄安(今红安(hóngān)),2015年6月5日因病逝世,享年105岁(suì)。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,193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,参加过长征。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部(jūnbù)作战参谋、抗大四大队队务处主任、延安(yánān)经济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总卫生部直属疗养院政治委员(zhèngzhìwěiyuán)、华北办事处(bànshìchù)政治部副主任,二野女子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。
红安县(hóngānxiàn)档案馆藏张天伟抗战家书11封,是他(tā)于1937年3月至1942年7月随军驻扎陕西泾阳县云阳镇、甘肃庆阳县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司令部和在(zài)(zài)延安抗大学习时写给母亲(mǔqīn)、族叔、胞兄等人的。这些书信原本是由张天伟母亲藏在老家屋顶的瓦片下面。在20世纪70年代末,张家(zhāngjiā)人翻修老房子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些珍贵的书信,后来由其子女于2017年3月移交至红安县档案馆。
这些书信既有用毛笔书写的(de),也有用蓝色墨水钢笔(gāngbǐ)书写的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(shíqī),书信内容主要是向母亲和家人汇报(huìbào)自己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情况,对国内的形势看法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必胜、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强烈信念。
张天伟1938年8月在(zài)(zài)庆阳给母亲和胞兄张天旺写的一封信表达了(le)其对母亲和家人的关心,向母亲汇报了个人(gèrén)学习生活情况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知大人身体安康,家事略知,但家中一切男是无不关心的。现在母亲寿有七旬了,儿祝你身体健康!”“如果是请假回家,暂时是不可能,国家的环境也不容许,(我)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(gǎn)出中国再请假回家奉敬大人。”表明了个人坚定的抗战立场与决心。另外,张天伟还在这封信中(fēngxìnzhōng)叮嘱胞兄张天旺要团结(tuánjié)乡邻,共同(gòngtóng)抗日,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。

“英雄也曾经是非常鲜活的少年(shàonián)”
程星说,作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阵地,在纪念馆里展出的不仅是这些英烈革命斗争和壮烈牺牲(zhuànglièxīshēng)的场景,也有他们(tāmen)工作(gōngzuò)生活中的片段(piànduàn)。“我们想告诉大家,就(jiù)是英雄也曾经是非常鲜活的少年,他们有着千百种可以选择的人生,但是他们却毅然选择以热血来写就这个忠诚。”
程星说,在(zài)纪念馆里有一个全景多媒体体验区。“每当游客在体验之前,我都会去设置这样一道(yīdào)选择题:大家即将看到的是(shì)1927年黄麻起义战斗的场景,一面是需要带领突围出去的战友,一面是猛烈攻击下的炮火,如果是你你怎么(zěnme)选择?很多大学生在体验完之后都会感慨(gǎnkǎi),说当年英烈们用青春做出的选择题,今天轮到我们(wǒmen)接卷了。通过这样一种互动(hùdòng)的方式,大别山精神不再是空中楼阁,而是根植在每个人的人生考题里。”
程星说,他们还组建了(le)一支青年红色宣讲演绎团队,由馆内的(de)“95后”“00后”讲解员担任演员,用红色短剧的方式来演绎英烈故事,很多青少年看后纷纷留言:用青年来感染青年,更让人充满力量,激情澎湃。“这些工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(tǐhuì)到(dào),红色传承并(bìng)不是把历史装进玻璃展柜(zhǎnguì)里,而是要让大别山精神成为流动的星河。当我们用年轻化的语言来构建讲述方式,用当代的价值(jiàzhí)去激活历史记忆,那些久远的故事就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。”
守护(shǒuhù)民族根脉,点燃未来星火
程星不仅(bùjǐn)是一名(yīmíng)英烈讲解员,也是一名全国(quánguó)人大代表。她说,人大代表和讲解员的双重身份,让(ràng)她既在履职中推动制度保障(bǎozhàng),又在讲解中传递精神力量。她一直努力以三个融合来讲好英烈故事,首先就是履职和传承的融合。“作为代表,我会把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建议,推动相关工作更加贴近现实和受众的需要,更加立足于时代。同时(tóngshí)我也会重点关注英烈褒扬工作、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等。因为(yīnwèi)我希望我们的英烈故事是有迹可循,有物可看,有情可寄的。”
其次是故事和时代的(de)融合。程星说,作为讲解员,她(tā)积极尝试运用英烈家书、日记等生活素材,从这些小切口中去(qù)展现平凡中的伟大,同时还针对(zhēnduì)“内卷”“躺平”等社会上的热点话题,用英烈的故事探讨信仰与选择、个人与时代,来强化精神传承的真实感。
再次是双重视角和使命的(de)融合。程星说,两种身份、双重视角让她更加(gèngjiā)明白,传承(chuánchéng)信仰既要扎根历史,也要回应时代。“记得我在讲解中接待过一位老人,当时他流着泪(liúzhelèi)抚摸英烈墙上的名字说,感谢我们记得他们。就在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责任(zérèn)在肩的使命的重量,也意识到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要性。”
作为(wèi)人大代表,程星通过提交议案建议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(lìyòng),让英烈之名真正地转化为奋进的力量。她曾目睹,清明祭扫的时候,有一群小学生和军人相遇,他们不约而同(bùyuēértóng)地相互敬礼。“我(wǒ)看到了清澈的爱(ài),只为中国的画面,我也把这种感动变为行动,让制度和精神一同去发力。”她说,无论是履职建言还是讲解发声,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,就是守护民族根脉,点燃未来(wèilái)星火。
更(gèng)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(qǐngwù)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